展览预告|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全国艺联—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网上交流,最新书画资讯,研究鉴赏收藏,为中国书画名家及书画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的专业网站。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顾旧版
 
网站首页  |  书画资讯  |  名家视频  |  书画名家  |  艺联展厅  |  扇载翰墨  |  名作鉴赏  |  名家专栏  |  书画论坛
书画讲堂  |  书画故事  |  个人网展  |  拍卖资讯  |  名家专访  |  画廊推荐  |  书画评论  |  全国艺联  |  书画博客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头条报道 > 正文  
展览预告|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11/12 12:24:04 阅读:21708次 来源:全国艺联书画网 双击自动滚屏

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开幕式时间:2018年11月16日 10:00

研讨会时间:2018年11月16日 11:00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6日至12月6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统筹:钟文彪

策展人:胡 斌、吴文洁

学术支持:齐 喆

展览设计:陈华辉

展览执行:温萍萍、谢伟航、蔡 灿、吴蕙儿、罗俊富

藏品管理:梁小延、梁小红、梁 欣、李铁军、林朝阳

展品修复:许 炀

传播教育:薛 燕、何小特、张 翔、洪曼娜、徐 静

展览档案:李翠薇、杜倩盈


前言  01


李劲堃(广州美术学院校长)

潘行健教授一直以来都是我敬重的画坛前辈,自我接触艺术以来,不时在相关展览及报刊中看到他发表的作品,便被他的版画所具有贴近生活而朴实抒情的意味所吸引。近来,又得以遍观其历年来包括版画、速写等在内的作品,使我对潘先生的艺术人生多了一重理解与敬意。

潘行健教授作为版画系专业首届毕业生,自留校任教起,人生宝贵年华就奉献于文教事业;数十年教学生涯中,作育人才,桃李满园。他和他的前辈师友一同建构了广州美术学院乃至华南地区现当代版画多元的艺术面貌和厚重的学术传统。

潘行健先生的版画艺术是他生活历程和思想观念的图像再现。他早年遵循着新中国艺术普遍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借此加以提炼,反映在绘画上。诸如日常生活所见各式人物、风景,细致如泊于岸边的渔舟、阳台一角不经意的小景,时代的痕迹和包含着淡淡乡愁与诗意的情调跃然纸上。他不仅对木刻版画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自身鲜明的艺术语言,更是彰显了一位富有独立见解的艺术家奋斗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并延续至现在的《立交》系列作品,是潘先生持续近二十年的重要研究母题,让人感受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与壮志!《立交》系列作品借助城市立交桥的线条与意象作为新的表现语言,运用了多种木刻表现技法,展现了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美感。他的这些作品既延续了过去的艺术风格,又融汇对当下艺术观念的思考。可以说,对诗意的追求、对形式感的探究,贯穿了潘先生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较少公开露面且为数甚多的速写是他有别于版画的另一项重要艺术成果。观览这些速写仿如时空倒流一样,生活的足迹、历史的印记浮于眼前,它们是画家与现实生活的人、景、物互动的产物,保留了画家在面对特定生活情境时富有意义的瞬间感受。一如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于此可见,他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种偶然,除艺术才情之外,更多的是平日涓滴的积累。

当潘先生表示要将他一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版画和速写全部捐赠给学校时,我对此表示由衷的佩服和感谢,感谢潘先生对于母校的无私奉献和至深的情谊;同时我也深感,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迅速组织美术馆团队,对潘先生的作品和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举办研究展和出版图录文献集。因为像潘先生这样艺术人生与广州美术学院的发展同步的重要艺术家案例,我们能够完整地收藏其作品,无疑就是珍藏了一段有关广州美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丰富案例的建立,我们对于广州美术学院以及由广州美术学院所辐射的美术史、美术教育史才能具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历史的脉络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当下和未来的工作。

2018年8月


前言 02


时代的心声与变奏

胡 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潘行健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经历了1949年以后各个时代的洗礼。1949以来的前三十年是他求学和任教的阶段,他较早就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在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期间又遇到了多位杰出的老师,在造型、材料语言和艺术方法论方面建立起重要的基础。其后,他留校担任专业教师。当然,这个时期也是社会运动较为频繁的时期,作为美术生或者美术老师也毫无例外地投身到火热的革命和建设当中,而在艺术表现上所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样的社会情境以及思想意识锻造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他的作品又不是社会政治的图解,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动人之处,观察人们劳作、生活的本真状态。他的本科毕业作品《椰林深处》以俯瞰的视角表现了椰树浓荫中的新生活场景,典型的优美的南国自然风貌与质朴清新的房舍及人群形成和谐的画面。另一作品《队列》以横向构图和简洁鲜明的黑白对比排列出海军阵营的集体形象。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建设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但画面流露出爽健的抒情气息和个体感受,这既与其个性有关,也与他对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把握有关,他认为,艺术家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真谛。

“文革”结束后,潘行健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多产的80年代,他的作品交织着不同题材线索,一是有关孩童的《啊!大海》《母亲情》《童年》,以不同的人物形象、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那种感同身受的亲情质感,并给人以隽永的想象空间。另一则是水乡与山城的景象呈现。水乡的温润柔美与山城的劲峭挺拔通过不同的笔线和制作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水乡世家》《山城印象》便是这方面的代表。90年代因为担任领导职务,潘行健的创作陷入低产期,但他后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且反复研磨的两个系列:《土地》和《立交》,都萌生于这一时期。《土地》以背着犁头的农民背影隐喻改革开放大地上“民族脊梁”的缩影;而“立交”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典型象征。21世纪以来,潘行健进入了另一个高产期,他将《立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精神符号,不断地变换其结构和线条的组合,逐渐地,他的画面引入“风筝”和“飞鸟”,为刚性的结构添加了灵动和柔性的情感因素。在版画技术上,他也走向了一种开放的复数概念,以图样套印的方法使得《立交》的图式处于不断的流变当中,甚至还将图像转印到报纸等其他媒介上。在艺术潮流迅疾变化的当下,他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导向,但是他所主张的现实主义不是僵硬的样式和风格,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立场。在艺术形式上,他勇于探索和创新,对于现当代艺术也持比较开放的态度。

在潘行健的作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还是速写。他的速写极其直观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时代变奏。农村、工厂、椰乡、渔港、矿区、部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等,他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形以相应的手法进行准确而又灵动的表达。一方面,速写是其收集素材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速写又是训练观察事物的重要方法,“心手眼”相应地、即时性地捕捉事物,所连动的富有温度和情感的创作过程是其他借助摄像手段的表达所不能替代的。而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所经历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与广大社会人群的互动。通过潘行健笔下那不计其数的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艺术家的足迹行踪以及他所亲眼见到的那些鲜活的形象。他所描绘的人物甚至还成为其多年的朋友,一个艺术家通过速写连接起了不同的家庭的情谊。毋庸讳言,现在的艺术家日益陷入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而与其他社会阶层和工种的人群几乎绝缘,我想,切入社会生活的速写,在当代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将艺术在情感和视野上引向更开阔的外部世界。

此外,作为中南美专首届附中生、广州美术学院首届版画系学生,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系主任和后来的学院副院长,潘行健的学习、创作、执教以及管理,对于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教育的研究具有突出的意义。他曾在访谈和回忆文章中介绍过中南美专学习的历程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系情况,他所述的那种社会运动与课堂紧密结合的教学状态以及创始阶段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科建设无疑为我们回顾那个年代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而作为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和管理者,他又需要面对新的时代情形,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和艺术思潮的涌入,素描以及速写这些原本作为重要课程并有着相应系统的训练科目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社会对于艺术领域诉求的多样化发展,学校扩招以及教学制度改革等;另外,他还曾担任许多大展的评委和广东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需要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版画及美术形势给予判断。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撰写文章,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虽然因为这些教育管理和社会活动方面的任务挤占了他创作的时间,但是,他的这些思考与其对于艺术的探索是同步的,这从他退休后旺盛而开阔的创作便清楚地体现出来。

最后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潘行健先生对于母校始终保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自己是由母校培养出来的,他的一切也将属于母校。基于此,他将自己保存的几乎贯彻他的整个创作历程的数百幅版画和速写无私地捐献给母校。本作品集就是对这些作品和相关文献的记录。书名主标题“行健”既取自潘先生名字,又来自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语,以求最朴实地呈现潘先生的成果,同时也喻示其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前进。

他是如此平和地看待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最直观地反映了他的学习、生活以及艺术探索,而这一切都是在广州美术学院的背景下诞生的,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同步,可以作为不可替代的见证留存母校。我们认为,这样一份捐赠,凝结着潘先生无数心血和可贵的艺术思想与精神,应该很好地珍藏和进行梳理。这既是对广州美术学院重要艺术个案及相关教育建设历程的历史回顾,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养分和启示。

2018年8月


艺术家


潘行健

1940年生于广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版画展组委、评委、主任评委。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版展与美、德、英、日、泰等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国际性、区域性展览。



 作品欣赏 


椰林深处

40×35 cm

木板水印套色

1962年

啊!大海

50×102 cm

黑白木刻

1981

山城印象

40×27.3 cm

木版水印套色

1983年

水乡世家

48×46 cm

木版水印套色

1984

立交·流畅

45×88 cm

黑白木刻

2002

立交·擎天

74×74 cm

黑白木刻

2006

立交·空间

45×90 cm

黑白木刻

2008

立交·变奏

144 ×54 cm

黑白木刻

2009

立交·初阳

76×75 cm

油印套色

2012

立交·残阳

45×90 cm

油印套色

2012

,

立交·晚风

45×90 cm

油印套色

2012

余晖

45×90 cm

套色

2012

下网

20.7×25.1 cm

1960年

龙舟竞赛马上开始

17.9×16.5 cm

1961年

椰乡小景

27.3×39 cm

1962年

装雷

18.5×25.7 cm

1962年

小憩

18.9×21.1cm

1962年

悄悄话

23.1×12.4 cm

1963年

铸铁

18×26.3 cm

1972年

登岸

18.3×16.9 cm

1980年

抢修

34×26.1 cm

1981年

    本文共分 1 页    
上一篇: 天高、地阔、水长 一一朱颂民西藏山水画展 · 暨大益茶品鉴会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展览预告|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 [ 2018/11/12 ]
·天高、地阔、水长 一一朱颂民西藏山水画展 · 暨大益茶品鉴会 [ 2018/11/14 ]
·“先祖遗风”郑豪情水墨书画作品展(中山站)2018年11月18日开幕 [ 2018/11/12 ]
·陈石松水墨趣味作品展 2018年11月17日将在广州紫泥堂开幕 [ 2018/11/14 ]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即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 2018/4/21 ]
·碰撞与交融---中国俄罗斯艺术家邀请展在天河区文化馆拉开帷幕 [ 2018/3/21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书画资讯
艺联资讯
图片新闻
本站公告
书画展讯
拍卖动态
头条报道
书画新闻
最新资讯
·天高、地阔、水长 一一朱颂民西藏山水...
·“先祖遗风”郑豪情水墨书画作品展(...
·陈石松水墨趣味作品展 2018年11月17日...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即将...
·碰撞与交融---中国俄罗斯艺术家邀请展...
·澳门“藝友良朋”周聰玲、鄭豪情攝影...
·“情系珠海”——郭洪球、郑豪情书画...
·立意融情——谢少威花鸟画写生作品展...
推荐名家 更多>>
点击查看星系
陈伯程
点击查看星系
陈春盛
点击查看星系
曾海彬
点击查看星系
哈普都.隽明
点击查看星系
哈斯朝鲁
点击查看星系
许钦松
艺联展厅 更多>>
陈伯程
《厚德载物》
陈伯程
宝剑峰从磨砺出
曾海彬
手卷《兰亭序》
曾海彬
厚得载物
陈东升
毛泽东.沁园春雪
陈春盛
李白《落日忆中山》句
陈春盛
汉石瓦石铭集字
陈春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全国艺联 | 艺联文化 | 在线交流 | 诚聘英才 | 联系艺联
 
网站建设 网络公司